Total Pageviews

Sunday, February 6, 2011

争论的意义


争论的意义并不在于把一件事情辨明。组成事物矛盾的各面,各有各支持和反驳的证据。哪一边的证据听得多,你就倾向哪一方面。钱云会的例子是绝佳的证明,随着案件新证据的浮出水面,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立场九曲三折,前一秒是谋杀论,后一秒马上给自己一巴掌翻了脸就不认人。当然某些方面的证据具有压倒性,他们成为主流,成为盖棺定论。
不幸的是,就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而言,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一种主流,一套价值观。他们没能看到不同阶层心中不同的主流,他们没看到因地因时不同而不同的”真相“。强迫以他人的主流来决定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价值取向乃至生活方式,此为个人压抑,烦恼,文明冲突,对抗之源。追求所谓主流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贬驳他方,争夺中间派信仰者的过程。从时事论坛里“5毛”和“美分”的文诛笔伐,到国外博客上关于苹果垃圾还是pc混帐的怨怼,更不必说校内这个舞台,各种纷争无不如此。辩论双方真正看重的,不是能否将对方说服,他们也不在乎事实,事实是多面的,他们没办法去涵盖全身。他们看重的,是在表演中如何以技巧争得观众。他们的“胜利”取决于是否说服了更多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事物本身的真相,因为人们总是觉得那些”武断“的论调更有说服力。譬如“喝可乐杀精”,如果你说喝可乐只有1%的可能杀某些人身上的那么一点点精,恐怕不会有这么多的人上当;又比如“清华比浙大好”,如果你不加上“肯定”两个字,还和他说按照最近sci论文数来算,浙大还是比清华要高那么一点点,在土耳其排名上排到国内第一,不但会引起令人烦恼的困惑,还会招来嘲笑辱骂:土耳其排名,什么东西!?好似土耳其特意出一份不大靠谱的排名好毁了自己的名声。当然更傻逼的是,还有一部分人惧于接受和主流相悖的事实,反倒转向自嘲。这是多么令人不安的局面。
大众轻信论断,因而网络上每有一句话论断,不带思考不带辩驳的追随者甚。这是一个不需要行万里路,不需要亲身体验,就能获得"真知“的时代。如此简单快捷,连我也不禁要买他的账。因此我们看到,对完全不熟悉,对完全不知道,对完全没经历过的地方,人和事,评头论足的人,愈来愈多。愈汇愈多,不断发酵放大,久而久之,还形成了所谓舆论主流。
但浮躁盲从的狗嘴怎么也吐不出真知的象牙。
事物本身就是多面的,是不能被一时一地的主流所概括的。不了解多面性的人,在观察世界时,往往会产生盲人摸象的错觉,这些错觉有意识无意识的,不幸成就了当前主流。因此当我们的观众遇到和主流不一致的现象,就大惊失色;当我们的观众一旦了解到和主流相反的事实,就手足无措,价值观面临解体和崩溃。周恩来的自述颠覆了不少人的历史,国军的正面抗战冲击了不少人的信念。而多少年来,所谓事物,所谓事实的多面,只是掌握在不同当权者手中的许多的棋子,百姓必须择一信之。到如今,放眼望去,群众缺乏判断力,缺乏包容性,盲从,单调,实不是可气,而是可悲,可怜。
每到主流更新换代的时刻,争论又烟硝四起。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所谓”真相“么?舆论中的”真相“,只是观众选择一个自己更愿意相信的片面”假相“而已。因此大部分争论真正的当事双方(而不是这些评头论足的观众),都选择脚踏实地的做实事,对这些所谓主流一笑视之。折衷的办法,只要和自己最相关那一部分群体的主流接近事实,也就相安无事。能做到统一所有主流的客体是难得存在的,有,也成了精(你真认为有?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是谁?最知名最好的学校是谁?地球上50个地方的人能给你51种答案)。因此总有小众,总只有部分人的偏爱。但这样的偏爱已属难得,夫复何求?以他人的主流决定自己的行为,大可不必。人生道路,教育求学,职业生涯,都是如此。
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多样性和多极性,决定了事物运作的多边性。美国过去倡导的单边主义已经失效,所谓美国模式,普世价值也不是那么个普世。求同存异是物质的客观要求。然而现在,我们要认识到,不单是国际关系,我们所在的社会本质,也是多极和多样的,因而运作必须是多边的(当然国内是一党单边)。对所谓单一结论的争论,何其徒劳也?我愿意承认周恩来是个好人,也是个坏人(因为这是必然的);我愿意说我个人偏好喜欢用苹果,有时候也用视窗上上98,不必找个主流来为自己的行为造势;我也愿意说浙大在某些方面比得上清华,某些方面就是比不上,何须大惊小怪,嗟吔惊叹?我认为公立学校在研究方面成名,但教育质量确实相较低下,没钱的有那么一批人真诚仰慕,有钱的也欢迎你们来鄙视,为什么要一定给出个优劣等级的结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堕落到懒惰了么?懒惰到只求其名,不求其实了,懒惰到靠一份简单的排名表决定自己的一生?与其争论事物的长短,倒不如争论如何给事物取长补短来的实效。
况且观察事物的本性,在争论中,是得不到真谛的。真知只能源于实践,现在旅行发达了,然而真正愿意去四海云游,亲身体验的人反而少了。一个一辈子只在斯坦福念过书的人,你怎么和他说ucsd好,是没有用的。一个从小就立志去清华,最后也去成清华的人,你怎么和他介绍其他学校的美,也是没有用的。一个没有用过苹果的人,怎么和他说相比PC操作体验的自如,是没有用的;一个没有经历过磨难挫折的人,怎么和他说生命的善,宽容和慈悲,也是没有用的。有些事情,只有亲自体验过,自身完成过,才有感悟,才能体验。对于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又要求同存异,互相认可。文字上的修辞辩驳出不了真知,而在不同阶层不同方面实实在在生活的人,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极化的世界。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