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April 16, 2012

History of Dirac Equation


需背景通俗易懂,参考文献,请看36
This introduction is written by Bo Zeng, 2012 (c)

Monday, March 19, 2012

INTRODUCING THE IPEN

可是人是会用手,再去创造新工具的。
这个工具就是笔。

introducing the new 
i Pen!

(amazon调查表明,最受ipad用户欢迎的ipad 配件居然是stylus,就是触摸手写笔)。用手写笔取代手操作触摸屏的感觉,爽暴了
1,不会再觉得傻;
2,不会留下人体油脂印痕;
3,富有弹性,特别舒爽;
4,note taking, drawing。

然而不足之处在于apple认为电磁屏是过时的技术,一直不肯在电容屏后加入电磁层。这样触摸笔的精度和力反馈效果,相比wacom的电磁笔而言,就差了很多。

然而今天,我们改变一切!

the revolutionary!

。。




适用任何触摸屏设备。

人类从此迎来电子笔,电子纸的时代。

正如电子邮件取代邮件一般。见证吧!历史的奇迹就在眼前!


严正声明:
1,本图和本文纯属搞笑
2,想法为原创请随意抄袭
3,做好了记得送我一根
4,技术困难请洽谈:800-810-5888,没开通800电话的地区用户请拨打:0571-6850805,6850806


Friday, February 17, 2012

Notes on Cyclic Groups

人生是一次苦行


人生就是一次苦行
不管沿途有多么美丽的风景
不管一路相伴有多少知己
他们不能取代你

人生就是一次苦行
生老病死,无数路人的悲剧
我们麻醉在快乐里
只是没有胆量去看,去关心

人生就是一次苦行
浮华和简单
埋藏不了我们深邃的心
我们一路相问,什么是旅行的意义

人生就是一次苦行
两万一千六百个日子
是什么把你从昏暗中叫醒
这个无法退出的游戏
每持续一天,都是个伟大的壮举

我们能麻醉身体
麻醉五官
麻醉一切
换取五彩纷飞。

但我们终会走出那个美好而简单的世界
向前看,向后看
才发觉人生幻景
人生既是一次苦行
那还有何所畏惧。


Bo
2012/2/17

Sunday, February 5, 2012

微波炉谐振测光速实验 证伪:如果测不对,不是你的错




网络上流传一个帖子,说《用微波炉测量光速》。稍查,这是对美国SICENCE BUDDIES网站的厨房科学栏目所提《MEASURING THE SPEED OF ‘LIGHT’ WITH A MICROWAVE OVEN》实验设计的重复,原文网址如下:
http://www.sciencebuddies.org/science-fair-projects/project_ideas/Phys_p056.shtml
测量光速的中文帖子网址如下: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3331581/11484515190?from=0101010202&ref=hotnewsfeed&sfet=102&fin=2&ff_id=223331581
此为作者”测得波长“的结论。
想不到我景仰已久的科学松鼠会都报道了。。还用各种方式测量光速
美国某些大学的网站居然也介绍==
BBC的报道==
科学美国人2011年还在报道!。。
 《微波炉谐振测光速》所描述的基本原理,是光波的一种:微波在微波炉腔中来回震荡,产生稳定谐振,而谐振的条件是产生一个平行于加热板的驻波,因此只要找出加热板上功率波峰极大之间距,就能知道微波波长的1/2。再结合微波炉所使用频率(2.45GHz,全球通用),根据一个简单的定义公式,就能求得光波的相位速度,也就是光速了。
然而,该实验将一个三维谐振过于简单地看做一维谐振,却没有料到,由三维到一维,物理情景发生了本质变化:只要微波频率大于腔体的截止频率,微波通过改变“反射方向”,在腔体任意一边,微波波矢分量都能必然满足所谓“驻波条件”,所测的极大峰间距必然满足边长的整数分之一。由于微波炉边长一般是20-30厘米,整数一般为2或者3,因此无论如何测量,结论都在10厘米前后波动(从8厘米到14厘米的都有,可用数值仿真),而在截止频率的要求下,又永远不可能接近真实值6。这些数值,从2.45GHz 计算,都能得到10万公里/秒的,和真实光速数量级接近的答案。又结合期待心理的作用,让大家误以为所测的数据,就是光波长;而所产生的误差,只是自己的测量误差,而不是违背物理原理的系统误差。其实,所测单边的“波长”,一定就是边长的整数倍分数,而和微波的波长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整个实验,设计简单,计算要求低,“解释”直观,材料简便,又披上了“家庭科学”潮流的外衣,一时间风靡全球。由于和光速扯上关系,让大家过足了一把伪爱因斯坦,伪科学的瘾,因此至今都未被揭穿,害人不浅。
总之,整个实验的设计思想是比较单纯的,实验的测量结果绝对是胡编乱造和唬人的,实验的物理机制,通过一边的谐振模式测量波长,是不可能的。请看下文分解:
整个实验的分析可分为”小问题“和”大错误“两部分。
在该实验英文原版的设计中:作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简易的理解光速;作者的灵感来自于厨房妈妈说,烧蘑菇的时候蘑菇生熟不均,联系光的波动性,作者萌发了驻波以及波节点影响加热功率局域大小不同的”奇思妙想“。
 小问题的解释与阐述:
1,边界条件,为什么是驻波?这并非一个热力学黑体求能量密度的空间立方体模型,这个模型本身就假定了边界条件。这个边界条件的确在微波炉里得到解释:也就是,在微波炉内壁都涂满了良导体,因此切电场分布必须满足驻波条件。这个边界条件决定了在某些方向上,电磁波必须是驻波。结合磁场的边界条件,又能得到另一组驻波关系。因此,如果在微波炉里放入其他的铝箔或者金属导体,其位置和形状会直接影响本次实验的结果。
2,相干叠加,为什么能使用无限长单色光波动相位公式?微波炉里面的微波发射器(MAGNETRON)不是激光器,所发光时间相干性很差。但如果波列长度足够,一列波还是能在反射之后和自己干涉,可以看做是一列以频谱中心为频率的单色光的叠加,形成驻波。由时间相干性相干长度公式:
如果不确定度为原文所说50MHZ,
相干长度为6M,大于来回一圈的路程长度,满足相干条件。
这部分有点小装逼:我只是想从统一和一致的角度来解释。其实觉得完全可以跳过,直接看“大问题”部分
实际上,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说,不存在实际的波长(波列),也不存在什么驻波,只有光子出现的几率。每一个光子在空间运动时候,自己和自己干涉,相位由拉格朗日量的积分表示,也就是和能量,动量(频率,波矢)有关。一个光子将遍历所有路径,这些路径干涉产生结果,所谓历史求和。这个干涉的强度和空间位置等有关,转换成经典语言恰和时间相干性一致。
当然这些小问题无伤大雅,只是随口用驻波来解释光速(所有人,包括从YOUTUBE上拉下来的视频,包括科学杂志,包括博客网站。。。),有一点让人不知从何想起。

再次是几个大错误,这几个大错误前两者指出了原帖作者实验的谬误,最后一条直接将所有企图使用微波炉测量波长,求出光速的实验方案推翻:
1,波长测量错误:通过功率分布是波动电场矢量的平方,因此所测功率”波峰“之间的距离,其实是电场矢量波长的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按照作者的测量,得出的光速应该是6*10^8m/s,误差超过100%。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事先知道光速,为了“得出”光速而“验证”光速的假实验
2,一维假设错误:由下图,(YOUTUBE上某人用热感应纸做的微波炉热点实验,也就是功率峰实验)
可见,在3D腔体中,谐振波的分布并非如实验实践者所想一般为一维分布,而起码是一个2维分布。两个峰处于同一横轴但不同纵轴上,这和一维的波峰分布明显矛盾。
如果是一维驻波,这要求微波炉的腔体长度恰好为精确的波长整数倍(12.2245CM左右,微波炉通用频率为2.45GHz),这在民用制造上也是不可能的。况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腔长变化,介质介电系数变化,光的波长又会发生变化。要想在现实中维持一个一维的谐振,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3, 三维波导单边驻波测量波长的理论错误:三维波导内通过单边的波峰间隔是根本无法测出波长的。这一点我们下文有解释。
实际上,在一个三维谐振腔中,光子的波矢方向并非简单的水平或者垂直,而是有可能呈任意角度,只要波矢在XYZ边界方向上的投影满足倍数条件即可(这些整数称为谐振的模式),这也就是为何虽然微波腔的尺寸不一定刚好是波长的整数倍,微波炉仍然可以维持驻波的原因。然而在任意一边测量所得的“波峰间隔”,已然不是光源的波长,而是波矢在此边投影之后,未满足边界条件而生成的等效波长;这一波长总是边长的整分数(1/M)倍。
(只要每边长度都大于半波长,光波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和整数解使得驻波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截止频率的来源) 
 
三维驻波解学过光波导的同学都很清楚。这里引用2010年一篇专门分析微波炉驻波情况的文章:
Three-dimensional standing waves in a microwave oven (DOI: 10.1119/1.3329286)   
由此(参考上引用论文):
在论文作者所用的微波炉中,微波谐振的模式为TE323(给定波源后,这和腔尺寸号有关;在另外一个边长为29,29,18CM的微波炉中,微波模式可以取(2,4,1)(2,3,2)[1]),也就是上式中的M=3 N=2 P=3。一般,家庭中所用微波炉的型号如果给定,腔内谐振的模式也就给定了。在此模式下,论文作者通过感热纸测量所得热点(功率驻波峰)的实验结果如下:
其中蓝色的点为感热极大,也就是功率极大点。
选取一个XY平面:
YZ平面
ZX平面

我们看到,在XY平面,我们重现了实验文作者的结果:中间是波峰,两面也是波峰,期间距离也正好就是12CM,也就是2.45GHz的微波波长!可是原作者并不知道的是,这个长度反映的不是波长,而是腔体边长和模式数的比(也就是X边长除以X的模式数,3,36/3=12),居然恰巧就是2.45GHz的微波波长!难怪作者通过12CM就是波长的错误推测,得到了近似光速正确的正确结论。  如果作者从Y方向测量,也能得到波长=24/2=12的结论,看来这个巧合实在是害人不浅啊==不过只要作者在Z方向测量,就会得到波长=26/3=9cm的错误结论,那时这个实验的本质就暴露了。。
一般而言,X边有N个极大,Y有M个,Z有P个,,极大之间的间隔就是边长除以这些整数(N,M和P等)。这样的模式就做TE(NMP),例如微波炉里面的TE323。对于圆柱形波导,也有类似的关系。TE(MN)模式中,M对应从内向外遇到的径向极大功率峰个数减去1,N对应同一个半径圆周内走一圈遇到的极大峰的数目除以2,例如:

这是2维矩形波导(另1维无限长)中的模式:
由上可见,模式在空间内峰值间隔和波长无关,和波导(例如微波炉腔)的尺寸以及模数倒是有很大关系。实际上通过上述公式求解EX在固定Y,Z下的极大值,就知道这些极大值的间隔就是满足下式不同X之差的关系:
此式和波长完全无关。整数m的值取决于腔体的三维,一般而言可取多个整数值,这样测量的结果将是多模共存。测量者也将会得到完全错误的波长结果。由此,通过微波炉功率波峰测量波长,进而求出光速,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和害人的笑话==
此想法居然刊载在科学杂志和各网络论坛上,让人不禁感到:提高姿势水平,学好物理是多么的重要。。

附:微波炉测量光速的正确做法: 

(实际上,在知道模式数和全部三维的长度之后,通过笛卡尔坐标系正交分解,我们还是可以还原波长值的,因为:
只不过,没有一个简单的微波炉实验能做到这一点罢了==此方法需要知道3维极大峰值点的数目和微波炉自身三维度的长度,和峰值间隔倒是没有什么关系)
在微波炉的谐振腔中利用光的波动性测定驻波节点并没有错,也的确是一个很棒的(虽然微波物理学家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想到,不过当年他们没有微波炉)想法。但这实际上是将整个微波腔简化为一维系统,这不但不符合事实,实际上,维持一个一维的谐振系统使用平面镜反射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临界稳定)。因此,测定单边的驻波峰距并不能得到光源的波长,而是一定是边长的整数倍分之一,不论边长多少。这个整数倍值是由腔三边的尺寸,谐振模式以及原波长共同决定,峰距值和原波长几乎无关,峰距值还可以出现多值(多模谐振)。因此通过测量单边的“波峰间距”获得波长信息是不符合物理实际的。
正确的做法已在文末给出:需要测量微波炉腔的三边尺寸,以及其在腔内三维谐振的模式数。



BO
2012/2/4

 [1] 《E&M field in microwave oven: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一篇更早的出现在留美华人研究生博客上的文章,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了微波炉实验的不可行性。

Monday, January 16, 2012

Foucault Pendulum,Parallel Transport and Classical Geometrical Phase


A Rotating frame.
For a general treatment, we consider a frame that is rotating by angular velocity Omega around an arbitrary axis where we set its coordinate origin.
In a frame that is inert (lab), absolute position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rotating frame, given its changing (rotating) bases at any time and coordinates associated with them.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The second equation converting derivatives to its Cross product comes from a more general rotation analysis.
We’ve reached: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This is understood as the absolute velocity in Lab is the sum of relative motion in that frame and a tangential velocity due to the frame’s rotation.
Take derivatives further to get Acceleration (Newtonian) law of motion: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Multiplying mass to get (inert) Force as: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For the simplest case, where rotation is perpendicular to displacement vector as well as its velocity (as respective with that frame):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Foucault Pendulum: A Pendulum on Earth.
If earth were not to rotate, a pendulum will keep swinging in the same plane defined by g and l for ever.
But our earth is indeed rotating along its polar axis. With pendulum’s non-zero velocity, it’s to expect a Coriolis effect on its plane of oscillation.
A full treatment is given as follows well as elsewhere[2].
Newtonian equation is obtained using inert forces: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or by components (* also after some careful visualization):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2)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due to Cross Product of rotation axis of Earth and the x and y pendulum axis at a given altitude.  

Adiabatic Process
Adiabatic Process is known when a system is modified so slow that in each of the infinitesimal step it maintains energy. 
Now let’s consider what is meant for this equation. For rotation of earth being far slower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which is valid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Pendular Motion due to gravity can actually be decoupled from that of Coriolis force. 
In other sense, we consider Coriolis term as an adiabatic perturbation. Thus, in addition to usual swing of our pendulum, its x and y positions ( or equivalently, the x-y coordinate axes in a counter direction) are taking a peculiar motion described by: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It’s to be found this motion is actually a rotation of [x,y] with a general solution: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It corresponds to a clockwise (in North Semi-sphere of earth, counter-clockwise in South) rotation of the line traced by our swinging pendulum. The actual rotary frequency of that pendular plane is half of what we’ve got here[3]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Geometrical origin of phase:
Consider you are sitting at northern pole of earth. What’s more, there is a straight rod on you hands. Now, hold your stick, move slowly so as each time you step forward, the stick is parallel transported. The process is called “Parallel Transport” and is in equivalence adiabatic (the stick’s internal state is conserved each step). Imagine you set out from the pole, move down along one longitude to equator, then move to another latitude while remaining on the equator, climb up the respective longitude and finally come back to the same pole, making a closed LOOP. Guess what, you will end up having a global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gles of this stick when you start out and when you come back.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This phase differen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ow fast you move (so long as it is slow enough) and what the initial angle is. It is purely geometrical, honored by its name “Geometrical Phase”.
The phase is geometrical for its value is totally determined by the area covered with the loop. Not quite. It is the solid angle spanning that area that sets the difference[4]. Usually it will multiply with another constant representing the spin of the traversing system.

Geometrical Phase and Foucault’s Pendulum.
From the local non-inert frame of a pendulum situated at a given latitude Psi , we concluded after one day, pendular plane will make a phase difference (angle) of 2PiCOS(Psi) . Now it can be explained by parallel transport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s in somewhere else[5], or by the simpler parallel transport in Geometrical Phase.
Consider a pendulum at latitude Psi. This adiabatic process (or parallel transport) traverse along one longitude to complete a loop when it comes back to where it sets off (we call it a day) with area covered by this loop (enclosed by great circles)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Solid angle spanning this area is known by:
外一篇:傅科摆,平行移动和经典几何相位
This sign convention is a matter of order of comparison. In exact agreement with one concluded from non-inert frame dynamics.[6]


[1]注意相对速度本身对时间求导时,作为一个依赖参考系基的向量,本身也会引入角速度叉乘项。
[2]参见《经典力学》教程
[3]从几何上而言,是因为在摆动同时存在时,这个系统的旋转角度为2重简并。旋转45度和旋转135度是不可区分的。如果严格求解那个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数学上相同的结果,也既是1/2 倍所得旋转角速度。
[4]参考关于berry phase的著作。
[5]关于微分几何的纯数学讨论,(其实也是平行移动和参数球面绝热过程的分析),见http://blog.renren.com/share/223331581/10898339880 《从傅科摆到矢量平行移动》
[6]对于自旋为1/2的电子,或者锁定动量方向的光子(2 level system),其在参数球面上环形移动局部变量不变导致的全局相位差需要再乘以1/2的因子。事实上量子几何相位中,相位变化为(自旋*立体角)。这和量子力学中的旋转定义一致。参考berry's phase, Pancharatnam 给出的偏振光在poincare 参数球面移动而形成的Pancharatnam‘s phase。

谈韩寒:一个非充要条件的反思



是时候最后一次谈谈韩寒了。
最近麦田给韩寒的文章不必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麦田提示“要抱有怀疑的态度去看韩寒文字”,警惕一种“可能带有目的性的炒作和包装“,重点从来都不是也没有直接“论证”。不过部分人还是觉得这个怀疑的对象太大了,一下击中心中之偶像,士可杀不可辱,所以都一股脑纷纷跳出来骂战。不知实为菲薄也。
麦田对韩寒的质疑,虽然正如批评者所言,并未构成韩寒幕后团队操作的充分并且必要条件,但好歹还是给我们这些根本不了解韩寒,只知道一味崇拜的旁人提供了新的信息。麦田的本意,并非是确认韩寒幕后写手之身份,而是让知识界,对韩寒文字及其现象抱有基本的怀疑的看法,这是治学之道所客观要求的。
本文将从这些信息着手,试图言尽麦田原文中并未说完的话。
第一,韩寒的父亲的确有借韩寒之名,抨击中国教育制度之动机;因肺炎之缘故,韩寒父亲从大学被劝退,存在对教育制度之仇恨心理;其父也用过“韩寒”之笔名;其父文笔也不错:这一切都让韩寒成为其父意志的延续有了一定可能。这在此前,并不大为人所知。
第二,韩寒的文章内容是有清晰导向和主题变化的。从抨击教育到抨击文化界再到抨击政治。这如果不是一个团队精心策划的结果,起码也是一个人自己深刻思索所找到的目标与出路(否则其所写文章的内容就应该是杂乱无章的,这一点,我想每一个非名人和其他没有明晰定位名人的博客都有体现)。韩寒是给自己定位了的,是有标签的。他不是随性为之就创造出了这么个访问量,转发,评论达到或者超过千万的奇迹。
你想想,如果哪天你写了一篇很有质量,很有营养,很有启发性的文章,你是怎么才能达到千万级别的转发呢?如果你根本不出名,挂在自己的无名博客上,如何能被人发现并且转发呢?
如果不是有一个团队,那么也是韩寒本人,会有意的创造这么个展示和宣传的条件。虽然韩寒已经出名,但他博文的访问量,3年前和现在根本就云壤之别。这样,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韩寒或者某人,刻意在人流量多的论坛或社群中张贴,转发其文章,甚至主动迎合观众口味,目的就是其访问获得爆炸性的增长。
从局外人来看,这似乎显得有点不可思议,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想大家是先入为主了,认为宣传和刻意是一件坏事,好像韩寒就是在完全无意识之中,什么额外的安排都不需要做,就一举成名,成为中国人民反对暴政的代言人的;就好像一个中国的理科高中生,什么集训和冬令营也不必参加,甚至连这个奖也不知道,只要在家里默默的做题,就摘得世界物理竞赛金牌的;就好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不懂政治也根本没想过当元首做领袖,不通过任何政治斗争和手腕,就被人民选为国家主席的。
这根本就是一个可笑的理想的神话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里,毫无目的,一心单纯的韩寒,路金波和韩寒他爸最能符合大家对三位一体的精神追求。
实际上,在如此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什么事情不需要宣传,不需要“炒作”?没有卖点,你真的会去关心和你并不相关,你关心了也没有用的“国家大事”吗?从2007年到今天,网络上出现的各类名人,新浪微博上所有超过千万粉丝的名人帐号,哪一个不是被幕后团队炒作,策划,运作,推销过的?一个集权领袖都需要幕后智囊团,虽然他们的名字我们可能一个都不知道。
这就好像说演员,虽然有实力派,但最开始也是要包装的;企业的产品,虽然说有质量好的,但不作广告谁买?
这不是道不道德的问题,这而是现不现实的答案。
第三,我们来看韩寒本人。韩寒不但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赛车手。赛车手的成绩完全无须质疑,但作家的水准还是有待商榷。为什么有待商榷?我绝对不是有罪推定,而是韩寒本人的“文学“水平变化实在太大,用戏谑的语言来说,他的均方差甚至都超过平均值。诚如麦田指出的,韩寒有时候在面对媒体访谈以及观众提问表现出的那种稚嫩和贫瘠,扭捏和迟钝,简直都不能想像这是一个对中国问题有所深思,笔耕不辍;在网络上撰文入木三分,一呼百应;凌晨一点还焚膏继晷能量爆满又极富激情的知识分子所言。
不仅如此,就看韩寒所写博文吧。在写几个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时(见麦田时间表),他的文字可以说是妙语不绝,字字珠玑,充满了一针见血的黑色幽默,甚至可以自成一家;而在写日常事务或者自家文艺时,就显得粗枝大叶不修边幅,有些甚至语句不通文气梗塞(譬如说漏了后文再来修补以下)。即便这繁花陋叶都是韩寒一人所写。也能看出其行文的目的性和选择性:那些最又受评的文字绝不是他如平时一般随口信笔而成的,反倒更有可能经过了其父,路金波等人的提炼和修改。这也是正常,谁上台能不化妆呢?韩寒上台也做不到。
更大的嫌疑不是韩寒如何在赛车投入如此精力的同时,还能有计划,有节奏,有安排,有导向的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嫌疑在于即便拿他都做过准备,数次更改的文章来比对,其中的差异也是巨大。最新的韩三篇,按他所说是早已成文,反复修改,精心之作。可其中,不论文笔,立意,结构,词藻,几乎没有一点能比得上他之前在热点实事中的评论。第一篇甚至直接用问答的形式省去了文笔构思;最后一篇聊聊几段,无法圆场了只好扯出自己对文学出版界的”看法“,既然只是文学出版界的看法,他这三篇又何必披上国家大事的幌子?显然是为求收笔的无奈之举。韩寒在之前抱怨现状时行云流水般的幽默睿智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自己抽空”反思“之后暴露出干瘪生涩外行和不自然。这些干瘪生涩外行和不自然在前几篇杂文中已有体现,而在此三篇达到一种极致。
同一个人,同样是表达心中之所想,非外人之所迫,行文表现差异如此,完全不啻于周杰伦和方文山作词之比较来:周杰伦是一个好的歌唱家,但他一定要说自己创作了“千里之外”,相信每位欣赏过”牛仔很忙”的人,都会哑然失笑。
当然,诚如开宗明义,来自于麦田的论据并不构成任何一个自足的充要条件,本文也不是为了证明韩寒就是存在一个幕后的运作团队(1)虽然这个团队只要路金波,韩父足以;2)这个团队存在的事实也可能正是韩寒常年来对“炒作”一词无以复加的避讳和敏感的原因之一;3)这也是为什么韩寒能夸下海口奖励2000万找出成员证据的缘故。的确,如果存在团队,不留下蛛丝马迹十分困难,但如果这团队只有韩寒,路金波和韩父,这就很难说了)。但这已经让我们对韩寒及其“不可能”的神话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即便韩寒不存在任何团队,其写作水准的持续下降,写作主旨的业余化虚幻化,更让我们建议他专注于赛车,而不是继续做一个自己”毫无刻意准备“的人民代言人与公共知识分子。当然如果韩寒及其可能的团队要利用他这个地位做一些其他的事,他们自会拒绝。韩寒是个凡人,但他也是个成功人,他以在赛车上的经验应该能够明白,在当今社会要想成事,不可能只靠自己,不靠合作。不靠合作,他博客和博文的成功又作何解释?韩寒说一个好的作者,不但要抨击政府还得要敢于抨击人民,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只是很好奇如果他先抨击的是人民,他现在影响力的下场会是怎么样。不论如何,他都利用了人民情绪。
在当代,那些妄想凭借自己奋笔疾书,或者为国的一腔热血,大义凛然出名的人大可以休矣了。即便是鲁迅,也需有当时赏识他的贵人相助,才得风靡。我们不知道韩寒幕后究竟有没有运作团队,即便有,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不过我们知道,真正为国家正义践行,和国家机器对抗的人,最后都成了被人遗忘的寒寒尸骨,有几个得如此风光?这个推定或许并构不成一个充要条件,但他的逆否命题,足以引起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