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January 16, 2012

谈韩寒:一个非充要条件的反思



是时候最后一次谈谈韩寒了。
最近麦田给韩寒的文章不必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麦田提示“要抱有怀疑的态度去看韩寒文字”,警惕一种“可能带有目的性的炒作和包装“,重点从来都不是也没有直接“论证”。不过部分人还是觉得这个怀疑的对象太大了,一下击中心中之偶像,士可杀不可辱,所以都一股脑纷纷跳出来骂战。不知实为菲薄也。
麦田对韩寒的质疑,虽然正如批评者所言,并未构成韩寒幕后团队操作的充分并且必要条件,但好歹还是给我们这些根本不了解韩寒,只知道一味崇拜的旁人提供了新的信息。麦田的本意,并非是确认韩寒幕后写手之身份,而是让知识界,对韩寒文字及其现象抱有基本的怀疑的看法,这是治学之道所客观要求的。
本文将从这些信息着手,试图言尽麦田原文中并未说完的话。
第一,韩寒的父亲的确有借韩寒之名,抨击中国教育制度之动机;因肺炎之缘故,韩寒父亲从大学被劝退,存在对教育制度之仇恨心理;其父也用过“韩寒”之笔名;其父文笔也不错:这一切都让韩寒成为其父意志的延续有了一定可能。这在此前,并不大为人所知。
第二,韩寒的文章内容是有清晰导向和主题变化的。从抨击教育到抨击文化界再到抨击政治。这如果不是一个团队精心策划的结果,起码也是一个人自己深刻思索所找到的目标与出路(否则其所写文章的内容就应该是杂乱无章的,这一点,我想每一个非名人和其他没有明晰定位名人的博客都有体现)。韩寒是给自己定位了的,是有标签的。他不是随性为之就创造出了这么个访问量,转发,评论达到或者超过千万的奇迹。
你想想,如果哪天你写了一篇很有质量,很有营养,很有启发性的文章,你是怎么才能达到千万级别的转发呢?如果你根本不出名,挂在自己的无名博客上,如何能被人发现并且转发呢?
如果不是有一个团队,那么也是韩寒本人,会有意的创造这么个展示和宣传的条件。虽然韩寒已经出名,但他博文的访问量,3年前和现在根本就云壤之别。这样,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韩寒或者某人,刻意在人流量多的论坛或社群中张贴,转发其文章,甚至主动迎合观众口味,目的就是其访问获得爆炸性的增长。
从局外人来看,这似乎显得有点不可思议,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想大家是先入为主了,认为宣传和刻意是一件坏事,好像韩寒就是在完全无意识之中,什么额外的安排都不需要做,就一举成名,成为中国人民反对暴政的代言人的;就好像一个中国的理科高中生,什么集训和冬令营也不必参加,甚至连这个奖也不知道,只要在家里默默的做题,就摘得世界物理竞赛金牌的;就好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不懂政治也根本没想过当元首做领袖,不通过任何政治斗争和手腕,就被人民选为国家主席的。
这根本就是一个可笑的理想的神话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里,毫无目的,一心单纯的韩寒,路金波和韩寒他爸最能符合大家对三位一体的精神追求。
实际上,在如此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什么事情不需要宣传,不需要“炒作”?没有卖点,你真的会去关心和你并不相关,你关心了也没有用的“国家大事”吗?从2007年到今天,网络上出现的各类名人,新浪微博上所有超过千万粉丝的名人帐号,哪一个不是被幕后团队炒作,策划,运作,推销过的?一个集权领袖都需要幕后智囊团,虽然他们的名字我们可能一个都不知道。
这就好像说演员,虽然有实力派,但最开始也是要包装的;企业的产品,虽然说有质量好的,但不作广告谁买?
这不是道不道德的问题,这而是现不现实的答案。
第三,我们来看韩寒本人。韩寒不但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赛车手。赛车手的成绩完全无须质疑,但作家的水准还是有待商榷。为什么有待商榷?我绝对不是有罪推定,而是韩寒本人的“文学“水平变化实在太大,用戏谑的语言来说,他的均方差甚至都超过平均值。诚如麦田指出的,韩寒有时候在面对媒体访谈以及观众提问表现出的那种稚嫩和贫瘠,扭捏和迟钝,简直都不能想像这是一个对中国问题有所深思,笔耕不辍;在网络上撰文入木三分,一呼百应;凌晨一点还焚膏继晷能量爆满又极富激情的知识分子所言。
不仅如此,就看韩寒所写博文吧。在写几个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时(见麦田时间表),他的文字可以说是妙语不绝,字字珠玑,充满了一针见血的黑色幽默,甚至可以自成一家;而在写日常事务或者自家文艺时,就显得粗枝大叶不修边幅,有些甚至语句不通文气梗塞(譬如说漏了后文再来修补以下)。即便这繁花陋叶都是韩寒一人所写。也能看出其行文的目的性和选择性:那些最又受评的文字绝不是他如平时一般随口信笔而成的,反倒更有可能经过了其父,路金波等人的提炼和修改。这也是正常,谁上台能不化妆呢?韩寒上台也做不到。
更大的嫌疑不是韩寒如何在赛车投入如此精力的同时,还能有计划,有节奏,有安排,有导向的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嫌疑在于即便拿他都做过准备,数次更改的文章来比对,其中的差异也是巨大。最新的韩三篇,按他所说是早已成文,反复修改,精心之作。可其中,不论文笔,立意,结构,词藻,几乎没有一点能比得上他之前在热点实事中的评论。第一篇甚至直接用问答的形式省去了文笔构思;最后一篇聊聊几段,无法圆场了只好扯出自己对文学出版界的”看法“,既然只是文学出版界的看法,他这三篇又何必披上国家大事的幌子?显然是为求收笔的无奈之举。韩寒在之前抱怨现状时行云流水般的幽默睿智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自己抽空”反思“之后暴露出干瘪生涩外行和不自然。这些干瘪生涩外行和不自然在前几篇杂文中已有体现,而在此三篇达到一种极致。
同一个人,同样是表达心中之所想,非外人之所迫,行文表现差异如此,完全不啻于周杰伦和方文山作词之比较来:周杰伦是一个好的歌唱家,但他一定要说自己创作了“千里之外”,相信每位欣赏过”牛仔很忙”的人,都会哑然失笑。
当然,诚如开宗明义,来自于麦田的论据并不构成任何一个自足的充要条件,本文也不是为了证明韩寒就是存在一个幕后的运作团队(1)虽然这个团队只要路金波,韩父足以;2)这个团队存在的事实也可能正是韩寒常年来对“炒作”一词无以复加的避讳和敏感的原因之一;3)这也是为什么韩寒能夸下海口奖励2000万找出成员证据的缘故。的确,如果存在团队,不留下蛛丝马迹十分困难,但如果这团队只有韩寒,路金波和韩父,这就很难说了)。但这已经让我们对韩寒及其“不可能”的神话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即便韩寒不存在任何团队,其写作水准的持续下降,写作主旨的业余化虚幻化,更让我们建议他专注于赛车,而不是继续做一个自己”毫无刻意准备“的人民代言人与公共知识分子。当然如果韩寒及其可能的团队要利用他这个地位做一些其他的事,他们自会拒绝。韩寒是个凡人,但他也是个成功人,他以在赛车上的经验应该能够明白,在当今社会要想成事,不可能只靠自己,不靠合作。不靠合作,他博客和博文的成功又作何解释?韩寒说一个好的作者,不但要抨击政府还得要敢于抨击人民,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只是很好奇如果他先抨击的是人民,他现在影响力的下场会是怎么样。不论如何,他都利用了人民情绪。
在当代,那些妄想凭借自己奋笔疾书,或者为国的一腔热血,大义凛然出名的人大可以休矣了。即便是鲁迅,也需有当时赏识他的贵人相助,才得风靡。我们不知道韩寒幕后究竟有没有运作团队,即便有,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不过我们知道,真正为国家正义践行,和国家机器对抗的人,最后都成了被人遗忘的寒寒尸骨,有几个得如此风光?这个推定或许并构不成一个充要条件,但他的逆否命题,足以引起我们反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